
2017年雙十一購物盛典落下帷幕,在今年的雙十一活動中,包裹數量預計達到約15億個。再加上發貨后的退貨和重新配送等,物流可能會有近1個月難以恢復正常運轉。延遲送貨帶來的糾紛也接連不斷,已上升為社會問題。一邊是快速增長的快遞業務量,另一邊是越來越“迫不及待”取包裹的消費者,這促使快遞行業必須思考和解決一個難題——如何讓海量包裹更快更好地送達每一個消費者手中,快速高效的配送已成為必需。
因此,傳統的快遞業需要一場技術革命,進行轉型升級,而智慧物流是大勢所趨。
近年來,以“互聯網+”高效物流為標志的“智慧物流”加速起步,智能物流未來的發展方向首先是降低成本,同時提高質量。為此,智能物流的技術將主要體現四個方面:人工智能、GIS技術、自動識別和數據挖掘。在工業4.0時代,智能物流的體系研發和建設成為電商競爭的關鍵。
據了解,申通快遞成功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“梧桐”系統在“雙十一”期間全面啟用,為國內國際業務、全網各網點轉運中心提供一體化的操作、查詢、結算、管理等服務。圓通則通過“大數據”體系用數字代碼進行地域分單,用數據預測各快遞節點的收包裹量,監測實時配送信息。韻達已上線13個信息處理平臺、50多套信息系統,末端智能優化系統、車輛動態智能監控系統、包含云倉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能有效應對快遞旺季。而中通自主研發的中天系統在“雙十一”期間可提供多維度的數據視圖和量化依據,實時監控全網各個快遞網點的包裹情況和分揀中心的轉運情況……
各快遞公司在不斷增強硬件的同時,不斷加大信息技術建設步伐,4G視頻監控系統、車輛監控調度系統、駕駛員在途APP報備、APP到車簽到系統、車況檢測系統等各類“黑科技”先后投入使用。
目前,包括亞馬遜、京東在內的眾多電商巨頭均在智能物流領域開展布局,阿里的巨額投入意圖也很明顯--搶占未來智能物流萬億市場。這也意味著,新零售、全球化物流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階段。
“依靠人力攬件、發件的時代一去不返了,未來,智能、科技將在行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。誰跟不上時代和科技的發展,很快就會失去市場,被淘汰。”一快遞公司副總裁告訴記者,“智能物流”的趨勢方興未艾,未來將有更多的“黑科技”注入快遞行業中。目前2017年已將要過去,在年底智能物流能否交出一份滿意的年終發展答卷,我們還需拭目以待。